南极科考队抵冰穹中国南极科考队科考记录和科考内容是什么

梓岚2019-03-04 05:46:49

南极科考队抵冰穹最新消息:

2019年1月3日 中国南极科考队昆仑队成功抵达冰穹A地区 1月2日,昆仑队雪地车行驶在在南极内陆冰盖“大锅底”路段。 当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16名队员成功穿越南极内陆冰盖“大锅底”,进入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

那么中国南极科考队南极科考了多少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南极科考的内容和科考意义是什么?中国南极考察站有哪些?本文具体来说说。

南极科考队抵冰穹中国南极科考队科考记录和科考内容是什么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是指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的队伍。1980年初,中国开始进行南极考察。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是中国前往南极执行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科研队伍,由来自80余家单位的334人组成。

2018年3月,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观测数据。

中国南极科考的发展历史

1980年初,中国派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591人参加考察,以陈德鸿为总指挥,进行考察活动,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

向阳红10号曾进入南极圈内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学科调查;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考察。

南极科考队抵冰穹中国南极科考队科考记录和科考内容是什么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常年(越冬)站,站址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处。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边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其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 22′40″。到1992年中国已先后开展了9次南极科学考察。此后基本上每年一次。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其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这也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中国南极科考的历程

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员进入冰穹A地区。

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自动气象站。

2005年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

2008年1月12日14时45分,17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成功登上冰穹A,开展各项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2014年11月7日,第30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开展考察,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2018年2月13日21时许,随着海豚直升机载着多名科学家从难言岛安全飞回“雪龙”船,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罗斯海区域为中国新建第5个南极考察站优化选址作业全部完成。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南极科考队抵冰穹中国南极科考队科考记录和科考内容是什么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内容

本次考察作为中国“十三五”期间一次重要的极地考察活动,将以拓展中国南极活动空间、提升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的话语权为目标,掌握南极变化对中国影响的趋势,强化中国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全面落实“雪龙探极”重大工程任务。

本次考察将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陆基、空基、站基等平台,通过“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多学科联合观测,实施罗斯海西岸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国家南极观测网建设、海洋环境保护调查、站区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同时,“向阳红01”号船将首次加入南极航次。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进程

2017年3月,宝钢与上海海事大学共建国内首个海洋极端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开展低温钢研究,以满足中国在极地低温等极端海洋环境下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材料的重大需求。20吨国产极地特种低温钢用于“雪龙”号内部改造;而这一次出行南极,还有一些具备更强性能的特种低温钢样品被焊在甲板上、船舷上随船试验,为科考船“保暖御寒”。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中国极地考察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本次南极考察将启动建设中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

2017年11月15日8时,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东经148度海域穿越赤道,开始在南半球航行。同月,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向中国南极中山站运送2.5吨蔬菜、水果等补给物资。

2018年3月11日,正在南极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执行海洋综合调查任务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日前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深入西风带中心海域和气旋影响区,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观测数据。

南极科考队抵冰穹中国南极科考队科考记录和科考内容是什么

2018年4月21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顺利返抵上海。

中国南极考察站有: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南极泰山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谷歌卫星地图(69°22'24.76"S, 76°22'14.28"E)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

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正式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中国南极泰山站

“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其名称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等,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

2014年1月3日,“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2月8日上午11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南极科考队抵冰穹中国南极科考队科考记录和科考内容是什么

中国南极科考的意义

政治意义: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2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科学意义: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0世纪中,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关于中国南极科考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

标签: 南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