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族的姓氏之谜

历史狂流2019-01-14 11:37:23

清朝爱新觉罗家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倩有独钟池哺育了一个优秀民族——满族。满族历史的确切记载,约始于明朝初年。同时,也就掀开了爱新党罗家族史的第一篇章,由于史书记载的缺赂和清朗皇室的精心杜撰,爱新觉罗家族的早期历史曾为层层纱慢所遮掩。要而言之,可以归结为两个历史之谜,一个是发样地之谜,再一个是姓氏之谜。发祥地之谜。

关于爱新觉罗家族发样的神话传说,清朝历代官修支书如《满洲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皇清开国方暗》、《满洲源流考》、《八旗通志》以及康熙年间修《御制清文鉴》中均有记载,其中以《满洲实录》的文字较为详明。《满洲实录》开篇写道: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思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古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宋果置佛古伦衣上,色甚鲜研,佛古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著衣,其呆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后生一男,生而能言,侵尔长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实令汝以定乱国。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样说。”言讫忽不见。其子乘舟顺流而下,至于人居之处。彼时长白山东南鄂漠辉(地名)鄂多理(城名)内有三姓,争为雄长,终日互相杀伤。适一人来取水,见其子举止奇异,相貌非常。回至争斗之处,告众……。三姓人闻言罢战,同众往观。及见,果非常人,异而倍之。答曰:“我乃天女保古伦所生,性爱新(汉语金也)觉罗(姓也),名布库里雍顺,天降我定汝等之乱”*因将母所嘱之言详告之。众皆惊异。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定号满洲,乃始祖也。

这就是清朝“钦定”的始祖“历史”,经过大事渲染,曾为广大满族人所耳熟能详。清胡皇室试图借助这个传说告诉人们:爱新觉罗的始祖也就是满洲始祖,是天女所生;清朗的发祥地就在长白山、

长白山,又名太白山,白山。山势雄阔,林深似海,绵延干余里,走势由东北向西南,是今天中、朗两目的界山。长白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颠冬季白雪皑皑,夏季云雾缭绕。主峰d6峦环峙,拱着一潭碧清透彻的湖水,即清人所谓“闭门”。网门又名龙潭、温凉泊、图们泊,今称“天池”。“图们”是满语“tumen”的汉字音译,意为“千万”之“万”,引申为“三江”万水之源的意思。三江则指: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三江均以天池为源头,居高临下,排阀而出,白浪层叠,奔腾倾泻,景色十分壮观。三江沿途穿山过岭,接纳无数条河流,细大不捐,终归浩浩荡荡汇入大海,充分显示出取之不竭的生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神奇魅力。长白山的动植物资源也很车饶。所以满族人一向把长白山视作本族先民生息繁衍和从事渔猎生产的重要基地,对于清朝垒室来说,把这一带说成是祖宗“衍祥”的圣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从清朝皇室认定长白山是始祖诞生地,长白山就成了神圣所在。康熙十六年(1677),玄焊曾派遣内大臣武默纳等人前往长白山瞻礼,又撰有《祭告长白山文》,称颂“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乾隆时礼亲王水思《望长白山》诗:“另勋白山高,云深入莫至。树色郁青苍,兴王肇基始”。都把长白山看成是龙兴之地。长白山以东约50里处有山名赤峰[俗称红土山),下有因池,因“池深而固,形如荷叶”得名。赤峰和圆池与文献记载中三仙女休浴的布库里山和布勒瑚里湖的地理位置大体符合,正可作为姑祖发祥的实证。于是,圆池被定名为“天女浴躬池”,复于池西南侧立“天女浴躬碑”一座以为纪念。

但是神话传说毕竞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更何况经过清朝皇室桔心改造的神话传说完全淆乱了其祖先的迁徒足迹。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新觉罗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发表过不少高质量的论著,使一个历时己久的谜团逐渐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下面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个人的理解,对爱新觉罗氏先世的发样地点和迁徒过程做一概括的说明;

爱新觉罗祖先的发祥地,原在遥远北方的松花江流域。关于他们南迁以前的社会状况,我们所知甚少。朝鲜李氏王朝官修的《龙飞御天歌》,成书于1395年(李朝太祖四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是现存较早的一部珍员史料,披露了爱新觉罗家族直系祖先吾都里部酋长猛哥帖木儿南迁以前的苦干情形。书中谈到李朝太祖李成佳与女真酋长的历史关系:

“东北一道,本鳖基之地也,畏威怀德久矣,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漫,皆服事,常佩目剑,入卫潜即,呢传左右,东征西伐,靡不从焉”。

李成桂称帝前长期居住在朝鲜东北境会宁、镜城一带,与邻境女真酋长联系密切。但书中所称“野人”酋长“皆服事”、“东征西伐,审不从焉”,显然是夸大其词。女真语“移阑豆漫”即汉语所谓“三万户”,《龙飞御天歌》记为;斡朵里万户夹温姓猛哥帖木儿,火儿阿万户古论性阿哈出,托温万户高姓LJL阎。所谓三万户,应是居住在松花江下游沿岸的三个酋长,源于元代。元朝曾在松花江下游地区“设官牧民”,置斡朵怜、胡里改、桃温、脱斡怜、辛苦江五万户府,居民“无市井城郭,远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元末,当地仅存斡朵里(斡朵怜)、胡里改(火儿阿)、托温(桃温)三万户府,朝鲜所称“移闻豆漫”,即三万户,应是旧制的延续。

斡朵里(吾都里)万户猛哥帖木儿,也就是清朝皇室尊为“肇祖”的孟待穆。清人所修《满洲实录》记录了三万户即三姓人的历史传说,虽然经过修史者的增删文饰,仍然保留着合理的内核。就吾都里部来源而言,《满洲实录》将它的肇兴之地系于长白山东南,但鄂多理城原址实际上却在松花江下游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马大屯附近,元末明韧,始在酋长猛哥帖木儿率领下迁至朗鲜东北境的镜城,即斡木河所在地(清人谓之鄂谩辉,朝鲜人又谓之吾音会)*因而传说中始祖布库里雍顺乘舟行至鄂多理的事迹,反映的应是爱新觉罗的祖先从遥远北方绷松花江下游南迁并加入到三姓部落的经历。所以,不可以认为猛哥帖木儿是元代斡朵怜部的简单承袭。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满族先民的社会发展,始终呈现不平衡状态,处在边远地带的女其人长期过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无力摆脱落后的氏族制度的束缚,一些南迁的居民则在迁徒过程中得到发展。

《满洲实录》又称,布库里雍顺被三姓人推举为主后,定国号为满洲。事实上,“满洲”族名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才正式确立,实录所载,显系后人附会。至于这里所说的“国”(8MrMn),当然也不是近代意义的国家,而是泛指部落集团,也就是由三个氏族(三姓)共同组合的一个部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