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学校制度及主要教育内容简介

文二2019-11-20 23:36:15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西周国学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附以射、御、书、数。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礼教是有关政治、宗法、人伦道德规范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教育。礼是西周立国的准绳,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礼记·经解》谓“礼之于正国”,犹如衡之于轻重,绳墨之于曲直,规矩之于方圆,所以礼的教育在西周六艺教育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西周的礼教除了规范祭神祭祖等宗教观念和礼节之外,还在于灌输尊卑上下的等级观念和宗法王观念,以强化西周王权的政治地位。

西周国学教礼包括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文献记载中的乡学有冠、婚、丧、祭、飨、相见等“六礼”。礼教在国学中由师氏主掌,乡学中由大司徒主掌。

乐教主要是学习有关宗教祭祀乐舞的知识,包括音乐、舞蹈、诗歌及雏形的戏剧、作文,概言之为乐德、乐语、乐舞的教育。乐教是国学主课之一,由大司乐总其责。

“乐德”教育内容包括中和祗庸孝友六个方面,也是政治宗教和人伦道德的综合教育,其核心也是张扬等级名分的观念,所谓声音之道,与政相通,西周各种重要的国事活动,如:尝大祭,宗庙朝觐、会同、乡饮酒礼等活动都配以乐,并通过不同的乐舞表达现实世界的尊卑名分观念。所以,《祀记·乐记》注重“乐观”,认为“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

西周之乐称德也有广泛的社会含义。《诗·周颂·清庙之什》称颂文王之功烈德泽,称颂内容就包括文王之德在天,而为济济多士的楷模;《烈文》称颂成王即政,诸侯助祭,审明刑典,勤明王德;《天作》称颂文王在岐邦推行文明之政,废除狄夷旧俗;《时迈》称武王“载戢干戈,载橐弓矢”,征服天下,又能惟才是举;《臣工》则反映了西周诸侯朝觐天子,参加宗庙祭祀的情景。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季札使鲁,称《小雅》之乐,“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大雅》“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体现了文王之德;称韶箭之舞,“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显然,音乐所表现的广泛深奥的哲理不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而且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种观念,因而成为西周学校教育必不可缺的内容。

所以,后代学者认为:“通检三代之书,乐之外无所谓学”。而西周乐德之理的精微,“也必得大学始可教授,而学者亦必知此,可与于祭射之列,故学者之学乐,亦为用世之具。”

西周的乐语教育包括兴、导、讽、诵、言、语六个方面,而乐舞教育又分作大舞和小舞,其中“大舞”有“六乐”之称,分别为《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大武》,相传是黄帝、唐尧、虞舜,禹、汤、文武6代史诗性配乐舞蹈,分别颂扬了上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

通过乐舞教育,使学生了解到民族的创业历程和社会的沧桑有变,增加爱国的情感,并通过舞的动作和韵律,使学生活动血脉,陶冶性情,提高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礼教与乐教互为表里,相辅而行:“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移俗,莫善于乐”。礼教配合乐教,可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调和尊卑贵贱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王权统治,这也是西周重视礼乐教育的根本原因。

六艺中的射御是培养武土的教育,西周礼法中规定士子要习“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学“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射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体力或技艺的练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情操和内心志向的培养。在射御二教中,以射最受重视,在西周铭文中屡有王室贵族子弟在辟雍、学宫习射的记载。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如:周康王时的《麦尊》:“若日竭,在壁,王乘于舟为大丰,王射大奔禽。”穆王时的《静嗣》:“王命静嗣射学宫……射于大池。”射艺的高下常作为士子被奖励、提升的标准,诸侯贡士也要经过射礼的考核,以定优劣。

六艺中的书数是有关读写算的知识教育。书是识字教育,分作“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数是数术知识教育,分为九数: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数术教育具有明显的实用实效特征,并放置于小学讲授,因而称为“小艺”,是学习礼乐的基础;射御在大学阶段学习,故而称作“大艺”,也是修习礼乐的必要准备;礼乐之教,则是最高境界的道德学问,是学为人君、治理天下所必备的修养,故称为“大道”、“大德”,而射御书数虽不可少,却毕竟是“器”,所谓“君子大道不器”,中国古代教育重德轻技的传统大抵发源于此。

总括西周的学校教育,“学在官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教师方面,是“官师合一”,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体现在教学场所方面,学校的设置同时是举行祭祀、朝觐、养老、飨射、献浮、治历、望气、告朔、布政等日常国事活动的场所;体现在学校习礼乐所必需的礼乐重器及典漠训诰简册方面,则基本秘藏于官府之内,民间自然无力购置;在知识技能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奴隶主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视之为私己的财产,秘不外传。就这些特征而言,西周的学校教育与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截然不同,后者多为私立学校,教师地位很低,多被视作卖艺者流,如雅典的文法、弦琴学校多为残废军人或赎身奴办理。西周的学校则均为官办,执教育也均为现任官吏。这种“官”与“私”的两种类型,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教育形态最初的历史渊源。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

西周学校制度是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知识。与商代相比,西周学校有较大的发展,其官学已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国学之中已有大学与小学之分,这在先秦文献及铭文中均有具体的记录。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西周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国学中之“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日泮宫”。辟雍又分作“五学”,居中为明堂,外雍以水,故也称为“泽宫”、“大池”。环水四周为“四学”,南学为“成均”,北学为上庠,东学为“东序”、“东胶”,西学为瞽宗、西雍。

四学与森林水泽相拥,鱼游鸟栖、野兽集居,故成为贵族子弟御车围攻射猎野兽的场所,同时也进行射御方面的军事技术训练。

辟雍虽承大学之名,并有天子承师问道,“行礼乐,宣德化,教导天下之人”等职,但同时也是王室举行稀尝大祭、朝觐、养老、飨射、献俘、治历望气、告朔、布政等国事活动的场所。这是西周国家“官师合一”在学校设置及其职能方面的典型例证。

辟雍中之“四学”,成均习乐,上庠学书,东序习干戈羽龠,瞽宗习礼。四学之制,也有分科设教的含义。但四学中的教师仍是政府官吏兼教导之责,而非专门意义上的教师职责。

诸侯泮宫取辟雍半制,东西南方有水,形如半璧。泮宫的性质职能与辟雍相同,是诸侯国政教活动的中心。《诗·鲁颂·泮水》记鲁僖公“既作泮宫”,在那里观饮酒,宣讲治国善道,献馘献囚,并宣扬明德,处理政务。这是有关周代泮宫最详实的记载。

西周小学或称“外傅”、“幼学”,《礼记·曲礼》及《内则》记小学就学年龄是10岁。俞正燮《癸已存稿·学解》考《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即出居门塾之学,因其居于门学,故称“门子”。

《尔雅·释宫》谓门侧之堂为塾,《尚书·顾命》有左塾右塾之分,这个左塾右塾为西周诸侯的外傅之学,是诸侯贵族弟子的初学场所。按照《礼记·学记》的记载,西周贵族子弟因出身等级差别不同,其小学设置也不同制,诸侯小学立于公宫南侧门闱,天子小学立于王宫四门,师氏守王门,保氏守王围,担任王宫小学的教导之职。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西周的王宫、公宫也即明堂宗庙,学校也在明堂宗庙的范围之内。郑玄注《礼器》“鲁人将有事于泮宫”,即引《逸书》“祀馘于周庙是也”。将鲁学泮宫与周庙划同。门塾之学也在宗庙范围之内。这一点,已被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周岐邑甲组宫室宗庙遗址的发掘初步证实。

在甲组宗庙的布局中有东西两塾,与《尚书·顾命》的记载相符,在与西塾相邻相通的西厢第二室藏有甲骨卜辞,这与《仪礼·士冠礼》“筮于庙门……具馔于西塾”的情况相符,可证西周门塾之学同时也是占筮的场所。小学依附于筮史诸职,其教学内容自当以学习有关占筮数术方面的初步知识为主,这与卜辞金文中“学”字教门下子识爻而会意的构形相通,而小学的师氏保氏诸官也同时兼有掌管占筮卜问的职责。

凤雏枝岐邑甲组宗庙遗址的H11窑卜辞中,有祭礼殷先王帝乙,求祜于殷先王太甲的内容,说明这个宗庙始建于武王伐纣之前,并且是诸侯一级的宗庙建制,由此推断殷时王室门塾小学为四门之学,也即《礼记·祭义》之“天子立四学”。西周王室小学立四学,实际上也是继承了殷商旧制。

西周的“乡学”设置,依据地方行政区域而定,闾设塾,党设庠,术设序,乡设校。就一般情况而言,上述西周地方行政区域的设置情况是否属实尚无定论,而西周的地方学校当有两种类型,一为乡校,这是地方上普通贵族及致仕退居乡里的绅士乡官,于余暇时聚会论谈的场所,这种场所在春秋时期仍然存在,类如郑国子产不毁的那种乡校,它很可能是早周“公堂”的孑遗。

这类乡校于农闲之时,也对一般的平民子弟进行一些有关道德礼仪及农事方面的教育。《尚书大传·略说》:“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覆锄已藏;祀乐已人,岁时已毕,余子皆入学。”

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卷七所记父老里正“十月事讫”,“教于校室”,当即这种情况。二为闾塾,这实际上并不是所谓学校,而是对劳动者进行监督管制的场所。《尚书大传·略说》“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反亦如之”。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上述何休《公羊传解诂》也记父老里正平旦开门坐塾上监视劳动者:晏出后时者不出,暮不持樵者不得人。这类乡学其实并不具备任何学校教育的特征,也与西周贵族的门塾之学完全不同。

内宫教育是西周王室设立的女子教育形式,主要对后妃、公宫及宫人进行一些有关宫廷礼仪和妇职的教育。《周礼·天宫·内宰》记“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

《礼记·昏义》并记周代天子诸侯娶妾,妇人先嫁三月,要由女师教以妇德、妇容、妇功等“四德”及有关祭祀方面的知识,并以鱼藻等水中“阴物”作为祭品,以标示妇女的“阴德”,强调“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外内和顺,国家治理,此之谓盛德”。显然,后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后妇“阴德”,维护王室礼仪,稳定后宫秩序。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西周的学校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古代教育知识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