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想改革强国,任用王安石变法为啥半途而废?

阿泽2020-01-26 15:00:09

宋神宗赵顼,生于公元1048年卒于公元1085年,英宗长子,宋朝第六帝。

公元1049年正月,宋英宗病亡,二十岁的太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立国已有百年,很多政策的弊端和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四方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内政不稳,外患频仍,辽国和西夏在边境地区虎视眈眈.宋朝因武备不足,每年都要给辽、夏两国缴纳数额巨大的“岁贡”,国家已是难堪重负。

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_宋神宗在王安石变法中前后的变化_宋神宗为什么支持王安石变法_96KaiFa

面对内忧外患,宋神宗感到,只有坚决实行改革,才能中兴大宋王朝。所以,他登上帝位后,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并选拔才能卓著,胆识过人的王安石来实行他的改革。

早在神宗当太子时,他就很欣赏王安石,周四无缘得见。当了皇帝后,他立即提拔王安石任江宁知府;没过多久,又召他进京,任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这样就为启用王安石变法铺平了道路。

公元1069年2月,神宗将王安石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转年,又升为宰相。一切妥当之后,君臣二人联手开始了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有了皇帝的支持,王安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和改革科举制度为主的新法。富国之法是指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等。

强兵之法是指置将法、保甲法和保马法等。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以经义取义,应试者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礼》《易》和《礼记》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只为革除那种“闭门学作诗赋,及其人官,世事皆所不可”的现状,同时也为培养变法人才。

王安石还对太学实行“三舍法”,刚入学为外舍生,没有名额限制:经考试合格录取200名内舍生,再经考试合格录用10人上舍生。上舍生中品学兼优者可直接为官,此项措施意在发掘各方面的人才。

王安石实施的新法,极大的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农民的盘剥,促进丁农业水利的发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强化了宋朝军队的建设,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王安石也因锐意改革,被后世敬仰。就连列宁都说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_宋神宗在王安石变法中前后的变化_宋神宗为什么支持王安石变法_96KaiFa

改革不易,想要革新除弊,必然会触及有些人的利益。王安石变法也有不足之处,所以其阻力可想而知。

而改革派内部分裂,好友司马光和门生苏辙等人的反对变法,这些都让王安石倍感压力。反对变法的人众多,甚嚣尘上,把神宗皇帝也弄得不知所以,他也和王安石产生了诸多分歧,这对王安石无疑是雪上加霜。

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的施压,使神宗只好两次罢免王安石。不过,神宗不想半途而废,虽然王安石被罢相,神宗仍自己努力维持“新政”十年,直到他去世。

他将新法改头换面,以改革官制与强化军兵保甲制度为侧重点,继续实行改革。后世称为“神宗改制”

神宗改制,和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没什么不同,均是要富国强兵。

但神宗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敢触动贵族集团的利益,改革没有王安石彻底,而是将财政负担都转嫁到广大穷苦百姓身上。国库虽然充实了,百姓却更加贫苦了,阶级矛盾变得越来越难以调和。

神宗主张改革,就是想富国强兵,不受外辱。他内心始终反对自真宗以来对辽和西夏的妥协退让,希望国家硬气起来,一统中国。

他一生对外有两次较大的征伐行动,一是对交趾的反击战,二是对西夏的讨伐。

仁宗末期以来,交趾就常常侵犯宋朝边境。公元1075年,交趾六万大军进犯广西,交趾出动6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公元1076年2月,神宗命大将郭逵率兵抗击交趾军。宋军连战连捷,收复了不少失地,12月攻入了交趾国境,迫使交趾国王李乾德纳降称臣。经此一战,交趾再也不敢侵犯宋朝。

神宗对西夏之战,却很失败。公元1082年,神宗在银、夏交界修筑永乐城来屯军,欲困住兴州的西夏军。怎料西夏出动了三十多万大军围城,永乐陷落,宋军将校损失二百多人,民夫工匠二十多万。消息传至汴京,神宗临朝恸哭,斗志顿失,以后只好继续维持着原来对西夏的纳贡和议。

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_宋神宗在王安石变法中前后的变化_宋神宗为什么支持王安石变法_96KaiFa

神宗对西夏受挫,精神备受打击,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公元1085年3月,怀着满腔遗憾,心愿不能得偿的神宗离开了人世。享年三十八岁。他死后不久,新法就被他的母亲高太后废除,他十多年的心血就此付之东流。宋朝由此渐渐衰落。

宋神宗作为一个有想法,有雄心的君王,力图变革强国,抵御外辱。怎奈意志不够坚定,手段不够强硬,以致变法失败,只能说是志大才疏,实在是可惜可叹啊!

标签: 王安石 变法
最新文章